为解释这种现象,我们分析了某家企业970名员工提供的数据。这些人年龄介于35岁到44岁之间(“职业中年危机”爆发的典型的年龄段),他们都将自己的工作投入度定位为最低的10%。
这些“白日囚徒”与公司中其他人相比有何特征?
与公司整体性别比例相比,这些人中男性比例稍低(低3.7%),女性比例稍高(高2.4%)。
与公司整体学历水平分布相比,这些人中高中学历者占比较低(低5.9%),大学学历者和研究生学历者占比稍高(分别高2.5%和2.2%)。
他们当中30%的人在公司工作了5到10年;36%的人工作了10到20年。样本包含了所有层级和职务,包括高管。
什么原因导致了上述现象?我们分析了员工在调查问卷中的反馈,总结出最重要的负面因素,最后确定了以下8个最关键的因素(重要性从高到低):
1.对组织缺少自豪感和满足感。员工最大的不满源于他们发现公司未能服务好客户,这削弱了他们的信心和自豪感。这些员工不会向朋友推荐自己的公司,且更容易表达离职倾向。
2.被欣赏和认可的程度太低。不仅仅是那些尽全力工作却得不到认可的人有这种感觉;还有人认为公司对员工普遍缺乏欣赏和认可,他们的这种感觉尤其强烈。
3.工作缺乏挑战性和意义。有些工作一开始是充满挑战性的,但经过成千上万次的重复就变得枯燥乏味,会让员工觉得在现有岗位上无法施展才华和能力。他们感到大部分时间都在做无用功,无法获得职业提升。
4.只愿完成最低限度的工作。每天人们都会衡量可自由支配的精力:是仅仅完成规定的最低工作量以保住饭碗,还是稍微多做一点,还是100%投入?虽然时间精力尚有富余,这些“白日囚徒”却不愿在工作上多付出一分努力,这不足为奇。他们的逻辑是:公司给我的回报很少,所以我选择只付出最小的努力。简单说,他们心中累积的不满导致他们拒绝完成更多工作。
5.认为公司对自己不公。一直在做重复性工作让这些人认为,他们长期受到不公正待遇,而他人得到了本不该得到的好处。他们变得愤愤不平,甚至开始找茬。
6.无力感。他们不仅仅感觉受到不公待遇,还觉得他们表达诉求的任何努力都徒劳无功。没有话语权和影响力,无人为他们主张权利,这让他们很无助、感觉自己根本无关紧要。
7.公司没有足够重视,并实践团队精神、信任、多元化等价值。在员工看来,组织最大的特点就是“言行不一”。
8.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太少。在“白日囚徒”(Day Prisoner)看来,公司只是把他们当成工具。其他人都有机会发展新技能,而他们却没有。
这些发现中,不少都与我们较早一项研究的结果重合。当时我们分析了各类公司超过32万名员工的360度反馈数据,发现满意度低的员工大多是在公司供职5到10年的中层员工和管理者。
在这两项研究中,受访者都觉得自己的贡献没有得到公正评判,都表达了无助感和无力感。但在前次研究中,大部分不满针对工作负荷,以及直属领导;而这次我们发现了针对公司整体缺陷、工作性质及职业机会的一般性不满。人们抗议的不是工作过度,而是才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他们开始抱怨工作中吞噬灵魂的无聊。
虽然不能仅凭从一家公司得出的数据就断言这些结论具有普遍性,但我们仍可据此对个人和组织给出简单建议和方法,帮助更多人避免“职业中年危机”。
对于雇方,我们想说:多年来,我们请众多管理者仔细回想所有工作经历中的兴奋度曲线和创造性曲线。在哪个时间点曲线出现了下滑转折?我们得到的一致回答是:5年。让一个人多年进行重复性工作是很残酷、非同一般的惩罚。所以我们建议,管理者至少应留意员工在5年转折时期出现的厌倦情绪,并有意给他们布置一些需要新技能的工作,将这种情绪扼杀在萌芽状态。不要让他们因为一直干同样的活儿(即使干得很好)而失去活力。
我们发现管理者容易依赖能干的员工。对此,简单的组织干预就会非常有效。例如,我们合作的一家大型跨国咨询公司遇到了离职问题,原因之一是,项目负责人因担心人手不够而拒绝支持手下员工参与新项目。为解决这个问题,公司将所有项目情况公布出来,每个员工都可以申请参与感兴趣的工作。这种看似毫无新意、低成本的办法,却激发了员工参与新任务的热情,也为公司挽留住了优秀人才。
针对员工个人,我们要说的是:如果这张抱怨清单引起了你的共鸣,我们建议你看看上述第4点——拒绝付出更多时间精力。虽说情有可原,但仅仅交差了事的工作态度只能滋生无用感、无力感、无聊感,会让组织进一步确认原有判断——你的贡献不值一提。在你认输前,考虑一下能否凭借自己的努力逃出这座“白日监牢”。
为避免陷入职业困境,你应该不断努力提升自己,而不是整日抱怨。如果公司不能提供帮助,你就要发挥主动性。承担新的重要挑战可以改变原有局面。工作不应让你感觉公司对你不重用或漠不关心;它应该让你发挥潜力、做出成绩。努力也许不能让你马上得到应得的认可,但可以让你重获成功完成重要工作后的满足感——至少为你将来在更开明的组织中得到更好职位做好准备。
关注官方微信:北京影响力培训,了解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