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
发布日期:2014-01-09  来源:北京影响力西安  作者:北京影响力西安分公司  浏览次数:3531
工匠精神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说在寒冷的夜里,火炉熄灭了。一人抱着柴火,对着火炉叫道:“你什么时候给我温暖,我什么时候才会给你添加柴火。”
  这个人的想法当然很可笑:你不先给火炉添加柴火,火炉又怎么给你温暖?不过,现在我们身边不少人,跟这个抱着柴火却不肯给火炉添柴的人差不多。
  比如,“拿多少钱,干多少活”,这是不少人在工作中的习惯思维。他们的哲学是,老板给多少钱我就干多少活,这样才不吃亏。如果碰到质疑的声音,他们还会振振有词:“市场经济就是要讲究等价交换。”
  “给多少工资干多少活”真的就不吃亏吗?恐怕未必。因为即使真的把工资看作付出劳动的价格,也要明白一个道理:价格是别人给的,但价值却是自己创造的。价格和价值不会全然相等,这同样是市场经济的重要规则。如果只是根据别人给出的价格去创造价值,那就不可能让劳动产生增值,同样也难以获得更高的价格。
  换句话说,“给多少工资干多少活”的人,失去的是自己在工作中发挥才干、挖掘潜能的机会,放弃的是迅速成长、持续加薪的希望。
  有个日本的MBA毕业生,刚进公司干活的时候,认为自己能力很强,结果老板分配给他的是办公室的杂活,每天倒水、擦桌子、整理文件。这个学生委委屈屈地干了两个月,老板也根本没理过他。终于他打算辞职了。
  辞职前,他到原来的老师家里聊天。这位老师是国内有名的就职培训师,听了他的打算,笑着说:“我知道你的能力,现在你先不要急着辞职,回去再干三个月。在这三个月里,你主动一点,把文件做得更漂亮一点,把办公室收拾地更干净一点,再想着帮办公室的其他人多做点事,平时在各方面都关心一下大家。记住,不要去抱怨你的工资,微笑着工作。如果三个月后,老板还是没有看到你的努力,那么你再辞职!现在你什么都没有做好,就想让老板欣赏你,怎么可能?”
  他听从老师的吩咐,果然认认真真干了三个月。在这三个月里,他特别主动积极,把所有事都打理得井井有条。一旦有时间,他就主动帮别的同事做点杂事,还积极向老员工请教各种工作技巧。
  三个月后,老板把他升为办公室主任。10年后,他成为了这个公司的总裁。
  其实一个员工能否创造价值,创造的价值有多少,老板心中其实是有数的。不要动不动就想让老板给你加薪,而应在工作中让老板看到你的价值,主动给你加薪。
  财富是每一个人都希望拥有的,但一个人只有明白了财富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这个真理,才能真正拥有财富。不然,即使你幸运地生在一个富有的家庭,也可能面临捉襟见肘的困境,因为好运气不会伴随人的一生。所以,能够帮助你一辈子获得并保有财富的东西,只能是你个人的能力。
  这种能力有天赋的成分,但更多的是来自于后天的修炼。工作就是我们修炼自身能力的一个绝好的机会。如果你只是想着拿多少工资干多少活,那么从近处说,高薪已经跟你无缘了;从长远看,恐怕你的人生也难以有大的发展。
  国内一个著名教育机构的CEO曾说,在他的企业中,他最尊敬的人之一,是一个打扫厕所的员工。因为他所打扫的四个厕所总是比别人打扫的干净,不论什么时候进去,都看不到一点儿脏东西。所以,在打扫厕所的几个人中,他的工资是最高的。
  其实,不论你是不是老板,只要把自己放到老板的地位上,就能理解工资和价值之间的关联。试想,你会付丰厚的薪水给一个不能创造价值或者很少创造价值的员工吗?如果你脑筋没有问题,肯定不会。因为薪水是员工创造的价值以金钱方式的回报,就像火炉能产生温暖,是由于有木柴。火炉,只是一个载体。
  如果把企业比作火炉,那么员工的劳动能力就如同木柴,而获得的回报就如同燃烧后的热量。木柴需要放在火炉里才能燃烧地更好,就像员工需要企业作为展现能力的平台。那些只想少付出劳动多获得回报的人,其愚蠢程度,跟故事中抱着木柴不肯放进火炉中的人,相差无几。
  那么,如何在工作中做到先增值呢?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
  1.把领导当老师
  工作是你自己的事,不是领导的事。工作的目的不是向领导交差,而是提升你自己的能力。领导只是你学习和求助的对象。
  不难发现,很多人都有“为领导工作”的心态,这种心态会让人失去学习的热情和力量。只有知道工作是为自己做的,而领导是一个帮我更好地完成工作的人,我们才能做到在工作岗位上增值、成长。
  2.把岗位当舞台
  把自己的全部能量用到本职工作中去,珍惜每一个当下。要做就要做到最好,一个人的工作只有做到别人无法替代的程度,才能算是工作成功。工作岗位就是你的舞台,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自己人生最优秀的演员;
  3.把任务当作品
  在工作中,做到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发挥自己最大的能量。工匠精神强调要把工作品质看作生命,把每一次的任务都当做生命中的作品。要相信自己,随着能力的提高,机会总会来到你身边;随着能力的积累,属于你的回报,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一点都不会少。
< 返回上一页 >
下一篇:转换思路
上一篇:客户的情绪
[ 新闻动态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相关评论